2025年上半年,房地產行業的關鍵詞是什么?
“蕭條、暴雷、退市、清盤。”
全國新房銷售額,幾乎回到十幾年前的水平;百強房企的銷售額,也在數據表上集體塌陷。
高杠桿的千億房企,曾經的金字招牌,一個接一個倒在寒風中。
可就是在這樣一片哀鴻遍野里,突然蹦出來一個讓人瞠目的消息:
——湯臣集團,利潤大漲654%!
提起湯臣,很多人會想起“湯臣一品”——上海陸家嘴的地標豪宅。它不僅是豪宅的代名詞,更在中國房地產史上留下了“天花板定價”的傳奇。
多年低調的湯臣,在2025年突然重回公眾視野,原因只有一個:“湯臣君品”交付。
僅一期項目,就帶來了高達7.82億港元的凈利潤,同比增長654%。
不止于此,這個項目未來可預期的利潤保守估計也在87.5~100億之間。要知道,現在頭部百強房企全年利潤都很難超過50億。
事實上,最近這一兩年,地產圈類似于湯臣集團的故事似乎并不少,一些原本在行業中“不顯山、不露水”的房企,反倒是在這逆勢里活出了精彩。
01
邦泰地產:川派新大哥
2022年198億,2023年239億,2024年272億,這是邦泰地產近幾年的銷售數據。
而在今年前9個月,邦泰地產又新增179.3億元的土儲貨值,成為僅次于濱江房產,拿地第二多的民營房企。
但在幾年前,很少有四川以外的人聽說過邦泰地產。
但如今,邦泰地產儼然成為了川派新大哥,地產圈繞不開的存在。
邦泰的核心打法可以總結為“三板斧”:
?快速擴張拿地:邦泰不滿足于一城一地,而是在四川多點開花,幾乎每一個熱點城市都能看到其項目。
?高品質改善產品:邦泰并非單純追求速度,而是定位改善型住宅市場。對四川中產家庭而言,邦泰項目往往意味著更高的居住體驗。
?穩健的現金流:在行業普遍去杠桿的背景下,邦泰仍能保持一定的擴張速度,說明其現金流管理優于多數同業。
尤其讓業內津津樂道的,還有邦泰的高福利:不僅有優厚獎金,還曾組織過全員歐洲游。在行業大裁員、大降薪的時候,他們反其道而行。
如今,邦泰地產已經不局限于謀一省,而是開啟了全國化的征程。西安、合肥、南寧、昆明、長沙,越來越多的強二線城市開始出現邦泰地產的身影。
02
金沙地產:樣板工地背后的“運營極致主義”
這兩年,在三線城市河南商丘誕生了一家現象級房企,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房企爭相參觀,因為每天到訪的同行太多,這家房企甚至專門開發了一條參觀線路,并對外收費。
此處說的就是金沙地產。
如今,金沙地產已經被很多同行捧為“樣板工地的代言人”,而金沙地產對自己的定位依然是“泥瓦匠”,只管把房子蓋好。
這些年,金沙地產不追求規模,不跨界別亂跑,更不欠賬不借錢,將運營管理極致化打造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:
?精細化施工:工地現場標準化、規范化程度極高,幾乎成為行業標桿。
?交付力口碑:在當下交付頻頻出問題的時代,金沙的項目交付往往能贏得業主一致好評。
?業主滿意度:金沙非常重視客戶反饋,甚至會在項目交付后持續跟蹤服務,形成了極強的品牌黏性。
在炸天團看來,金沙地產的自律是最難為可貴的,它就像是個老牛,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最終讓所有人都對其豎起了大拇指。
03
浙系新四小龍:區域競爭內卷下的集體突圍
浙江,一直是地產最卷的市場之一,這里有數不盡的好房子好項目,也誕生了一批最優秀的房企。
從房地產行業早期的綠城、濱江,到后來的中梁、祥生、德信、佳源等行業高周轉時代的浙系四小龍。
如今,又誕生出了金帝、興耀、建杭、江山萬里等新一代的浙系四小龍。
說起來,他們之間有許多的相似之處:
?深耕本地:幾乎所有項目都集中在浙江省,形成強大的品牌口碑和客戶認知。
?改善產品為主:面對中產家庭升級需求,它們在戶型、園林、配套等方面持續創新。
?靈活打法:相比央企國企的流程繁瑣,民企動作更快,更能貼近市場。
在某種意義上,新浙系四小龍的崛起,其實也是對“大而全”央企開發模式的一次挑戰。它們證明了,哪怕在浙江這樣競爭極度激烈的市場,只要足夠專注,也能活得很好。
04
宸嘉發展:最懂富豪的開發商
宸嘉發展,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房企。2020年才注冊成立,背后股東據說是雞缸杯大佬劉益謙,資本市場曾經呼風喚雨的存在。
而其臺前操盤團隊則是昔日的中海地產上海團隊,由原中海地產上海公司總經理崔帥領銜。
相較于其他房企,宸嘉發展成立至今也僅僅開發了幾個項目,然而旗下每個項目幾乎都成為了當地的標桿豪宅,比如成都嘉佰道、武漢宸嘉100、長風嘉佰道。
由此,宸嘉出品,必是豪宅。
宸嘉的發展邏輯有三個關鍵詞:
?高端定位:只做一線城市或核心二線城市的豪宅項目。
?品牌塑造:在高凈值客戶中,逐步積累“高端豪宅”的品牌形象。
?資本運作:背后的融資能力,遠超同等規模的民企房企。
在炸天團看來,宸嘉發展像是一個“實驗室型房企”——通過在高端項目上的不斷創新去驗證產品力,并努力讓自己成為中國市場上最懂富豪的開發商,但其最新的項目則是位于上海徐匯的龍華地王項目嘉佰道·徐匯。
05
貝好家:互聯網基因下的C2M地產實驗
如果說宸嘉發展是一個“實驗室型房企”,貝好家則像是中國最大房產中介商貝殼的一個試驗品。
2023年,貝殼自創了一套所謂的C2M模式——即“客戶直連工廠”,先通過貝殼平臺收集客戶需求,再反向定制產品。
而為了運營好這套模式,貝殼專門成立了貝好家,親自下場驗證這套模式。
其實,C2M模式的優勢看起了也非常明顯:
?天然流量入口:貝殼本身就是最大的居住服務平臺,客戶需求數據真實可靠。
?產品契合度高:開發商不再拍腦袋設計,而是根據客戶需求精準開發。
?去庫存能力強:因為需求先于供給,產品的去化風險更低。
或許源于自己的模式自信,貝好家今年在土拍市場上也是大殺四方,而從其成都、上海等已經露出的項目情況來看,貝好家也的確是有兩把刷子。
在炸天團看來,貝好家這場互聯網地產的實驗,不僅決定自身命運,更可能影響整個行業的創新方向。
結語
寫到這時,越來越多小而美的開發商開始涌現到炸天團的腦海,比如:
嘉禾興地產,在整個市場都在打折促銷的時候,這家四川小房企卻敢于逆勢漲價。更夸張的是,他們幾乎不用外部融資,全靠自有資金拿地、開發。
與之類似的還有嘉信地產,從永州起家,靠著全自有資金+全產業鏈,逐步進入長沙。每到一塊地,幾乎都是“秒動工”,效率高得嚇人,在偉人的老家上演了一出地產版的”農村包圍城市”。
再比如萬華地產,用重資產、強規劃、慢開發、強配套的邏輯,多年只深耕一個超級大盤,并將之打造成城市名片的神盤麓湖,可謂靠一個盤持續運營就足以養活企業一輩子。
放在以前,相較于恒大、碧桂園、融創這些高舉高打、高周轉、高杠桿的明星房企,上述提到的這些房企在行業里似乎都是些小透明的存在。
但那些當年不起眼的小透明,憑著專注、穩健和一點點耐心,在行業最冷的時候,反而站了出來。
看完這些房企,你會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一些鮮明共性:
比如區域深耕—— 不再追求全國擴張,而是在一城一地甚至單盤做到極致。
比如現金穩健—— 少借債、不冒進,現金流安全優先,甚至全自有資金開發。
比如產品驅動—— 用交付力、口碑與客戶粘性取勝,可謂站著把錢給賺了。
與此同時,他們各自又都有著鮮明的差異化打法:
有的做豪宅(湯臣、宸嘉),有的做改善(金沙、浙系新四小龍),有的玩資金自有(嘉禾興、嘉信),有的單盤極致化(萬華),有的用互聯網基因(貝好家)。
這與過去十年“規模為王”的邏輯,已經截然不同。
未來十年,中國房地產行業的贏家,或許不再是跑馬圈地的巨無霸,而是這些在細分領域、特定區域做到極致的“黑馬”。
9月5日,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和山東省港... 【詳細】
云峰莫干山家居研究院檢測中心再傳喜訊:中心... 【詳細】
今年,莫干山家居第四季全民環保日“818抱一抱... 【詳細】
當“環保”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指標認證與材料數... 【詳細】
當家居消費從“功能需求”轉向“情緒價值”,... 【詳細】